一個扶輪新鮮人心中的OS (參加南海社授典禮感想)

「啊?週日晚上還要應酬?」是當CP Eric 跟我告知這項晚會時, 在我心中的OS。

 

當扶輪社成立之後,社交活動果然變得更多了,當然對於原本就喜歡交朋友的我,大部分的時候只像是過我原來的生活,外加上一個「扶輪」的名目。但除此之外,不免也多了一些「義務性」的場合必須出席,當然這也是作為幹部應當的付出。例如說,當你是所有約200位出席來賓中,最年輕的那20人之一時(其他均為40歲以上),不免你會覺得,今天若不是因為扶輪幹部,打死也不會出現在這裡吧!

還好,當看到當晚所安排的開場節目是霏妃樂團時,我心中和前輩們的距離真的被拉近了許多。

 

其實作為一個扶輪新鮮人,同時從小到大也從未接觸扶輪的我,當晚是抱著學習的心態來參加觀摩南海社的授證典禮,來觀察到底扶輪所謂的「服務」是什麼?還有這樣的「服務」所產生的「價值」是什麼?而這個「價值」是否具有「回饋」性質?(也許有人覺得「服務」就必須是無條件的給予,但坦白說,這是不存在的,因為最起碼你換來的是心理上的一種成就感、安寧與自信心。)

南海扶輪社與華陽扶輪社一樣,是我們新世代扶輪社的輔導社,也是AG Casio所屬的母社。他們十幾年來所輔導成立的社團,包括扶輪、扶青、社區服務團、少年服務團等等,有約七、八個。每當成立一個新社團時,既要付出時間,又要付出金錢,到底對於在場的這些企業家與大老闆們,這樣做所回饋的價值到底在哪?答案就是人脈。在輔導成立這麼多社團同時,新社團的成員們很自然的會認同輔導社的地位,因此不管在事業或是生活上都會給予最大的支持。若是只有南海社的幾十位社員們出席,而沒有各社的團員代表們,又如何能讓一個受證典禮辦的如此盛大與熱鬧?

 

當晚也見證了由南海社所集資頒發的眾多音樂與藝術獎項,給大專院校中年輕有才華的學生們,也是未來最有潛力的才子們。這對年輕的學生來說都是很好鼓勵與肯定,讓他們更願意在音樂藝術這條路上發展,不讓社會流失有這樣才華的專業人士。將來日後出了社會飛黃騰達了,自然還是會記得扶輪社所當初所給予的肯定。而這些人在晚會授獎並演出,讓與會來賓能夠欣賞高水平的表演,確實替晚會增色了不少。

 

的確,以一個人所能夠號召的資源絕對是有限的,因此需要以一個團體的名義來提高號召力,而且是具有良好口碑的團體,當團體的成長到達極限時,就必須連結其他的團體發聲。出身科學背景的我喜歡用數字來舉例,好比今天每個人能夠貢獻的是10分的資源,一個十人的團體所能集合到的不是100分的資源,而是110分;當兩個十人的團體聯合在一起,集合到的資源不是200分,而是300分。扶輪是一個擁有一百多年歷史,且具有相當完整的運作機制和文化來達到前述效果的團體,能夠同時做一些對社會有價值的事情,又何樂而不為呢?

當我想到這裡,節目已經進行到了由我和Eric向演出者獻花的僑段,抱著花束走向台上的同時,心中的OS又浮現:

「為什麼不安排讓我去向霏妃樂團的團員們獻花,順便詢問聯絡方式。日後邀請她們演出,也是作為社團幹部的工作之一啊!」

這時不經意地,從眼角的視線瞄到了掛在聲樂家身後的一面旗幟,上面寫著一段話:

「扶輪的四大考驗」:

我們所想、所說、所做的事應事先捫心自問:

1. 是否一切屬於真實?
2. 是否各方得到公平?
3. 能否促進親善友誼?
4. 能否兼顧彼此利益?

然後很制式化地將花束遞出去,同時很不明不白地說了聲:「謝謝」。

 

 

PE Ivan 劉辰岫

新世代扶輪社
2012-13 年度 社長當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