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我做了一件從沒想過自己會做的事情—
我決定要參加扶輪社, 而且不只是參加,-而是建立一個新的扶輪社。
長久以來,大部分的人們恐怕很難去把這兩個名詞聯想在一起:
『青年』與『扶輪』,這兩個乍看似互相牴觸,沒有關連,但是仔細想想之後,卻又覺得如果能夠兩者合而為一,那該有多好!
的確,現今的扶輪運作的型態某種程度的確是很難讓現代的年輕人熱情參與,其主要的原因有三:
1.時間
2. 金錢
3.對於單一社團之認同
這當中又以第一點為甚,特別是對於這些年輕人來說,幾乎都處於事業的成長期,工作還有既有的社交壓力就已經將大部分的人壓到喘不過氣來,想要期待他們把精力與熱情轉移到扶輪上,除非是對其產生極大的魅力與吸引力,否則想要虜獲這些年輕的心,談何容易!?
再者是金錢的問題,會被鎖定入社的對象多半都擁有一些的經濟基礎,重點不是在於有沒有足夠的能力可以付出,而是有沒有讓他們付出的心甘情願。要了解一個事實就是,社團負責人必須要抓到一個年輕人心理的點,只要能夠控制到心理這塊很小的區域,年輕人的參與跟付出其實是會更徹底,更無悔的。
所以綜合上述三個新世代加入扶輪的門檻,我們最後還是要面對到『認同感』這個現實。
如何讓這群平均年齡32歲,畢業於常春藤名校研究所,企業的中低階主管,創業家,各類獎項得主,對自己的人生很有規劃/態度的一群人,能夠如此真心的支持參與一個單一的社團絕對是新世代要永續經營的最大挑戰。
我們可以從幾點來分析解說,要如何吸引這群青年的注意力:
1.中心哲學:
如果沒有一個清楚且有意義的中心哲學,年輕人們往往就會認為不如就繼續留在自己既有的社交生活圈。需要一個有意義且有趣味的中心思想,讓年輕人的能力與熱情有地方發揮。 舉例來說,新世代扶輪社非常強調環保與簡樸,我們要求社員之間的互動與聯繫要達到100%的無紙化,我們要求高C/P值,要花最少的代價的情況之下,卻要把事情做到最理想。
不該花的錢絕對不花,該花的也全部都會花在刀口上,如果有參與過我們活動的前輩們,應該都可以感受到我們的苦心。而在符合這些中心哲學的框架之下,社員們就必須更加努力以及發揮自己的創意來達成目標。一種新的傳統以及凝聚力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慢慢成形。
2. 數位化:
此年齡層的社友每天大概都有70%以上的時間都在使用電腦,而本社擁有平板電腦或是智慧型手機的社員又超過一半,所以基本上要如何讓社友們在使用電腦的同時,也參與社務是我們很明確的目標。一方面又要推動無紙化,因此一完整的官方網站配合著基本的社交網絡工具(如FB, plurk or twitter)是開始最基本的公式。
更重要的是管理者必須要製造可以被參與以及討論的議題,否則這些網站工具都只會流於形式,非常可惜。因此本社的一個重要規定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所有的發想,討論到執行都會被記錄在我們的官方網站以及社群網站上。任何聯絡,討論,民調或是報名等等做通通數位化,不或用到任何一通電話或是一張紙。社友也很樂意用這樣的方式來討論社務,往往一個議題都可以得到全社的熱烈討論。省時省力省錢,何樂而不為?
3.都會美學:
現代的年輕人喜歡美的事物,他們喜歡精緻,經過設計的商品。
也托本社社友的福,設計師眾多的新世代扶輪社,也貢獻良多。從本社的CIS識別系統,到每次簡報的投影片,到官方網站的設計,甚至是文具等,都是以業界的標準來要求製作與設計。
所謂細節就是王道,我們希望呈現出的一切效果都可以直接或是間接影響每次大家參與活動的心理感受,而且是極為正面的感受。我們希望年輕人可以從我們的視覺presentaion,來認同我們的理念以及所有活動。配合我們每次精選的例會節目(內容橫跨商業 設計 娛樂 財經 藝術 等),讓參與扶輪也可以是一件跟文創可以息息相關的活動,這樣必然可以吸引更多現代的青年菁英參與扶輪。
新思維 新傳統 新工具 是我們一直勉勵自己的座右銘,授証只是一開始的一小步,往後就只能一步一步的按照這些『新傳統』來經營自己,讓自己的社團更茁壯,也期待可以對其他人,產生更多正面的影響力。
謝謝大家的支持與鼓勵。
台北市新世代扶輪社
CP Eric
創社社長 邱維濤
April, 2011
(本文將刊登於保姆社南海社 社刊)